在很多人眼中,生病住院“挂点水”似乎理所当然,甚至有人认为输液能快速康复,是一种“营养补充”。然而,这种观念存在巨大误区!
静脉输液是一项有创医疗操作,被公认为最危险的给药方式之一。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4年),按照给药途径统计,2024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给药占57.2%、口服给药占33.1%、其他给药途径占9.7%;注射给药静脉注射给药占91.0%、其他注射给药占9.0%。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输液的风险,以及为何要共同努力提高住院患者的静脉输液规范使用率。
一、看不见的风险:静脉输液的“另一面”
输液直接将药物注入血液循环,绕过了人体的天然屏障,风险也随之直接而来:其中,静脉输液的pH、微粒、渗透压、内毒素等均有可能是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目前静脉输液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热原反应,静脉炎,空气栓塞,急性肺水肿等等。
二、为何要提“规范使用率”?
正因为存在上述风险,我们不能把输液当成“万能钥匙”。提高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规范使用率的核心目的就是“去芜存菁”:确保该输液的患者得到高效治疗,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输液,保障患者安全,减少医疗资源浪费。
这要求医生严格遵循“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内注就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只有在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以及出现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这三种情况下才能使用静脉输液。
三、医患携手,共筑安全防线
实现安全、规范的输液,需要医院、医生和患者共同的努力。
对医疗团队而言:
严格掌握指征:制定清晰的静脉输液使用规范和审核制度,杜绝“安慰性输液”、“营养液”的滥用。
提升操作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输液过程中的巡视和监护,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加强患者教育:主动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病情和用药方案,说明不必要的输液可能带来的风险。
对患者及家属而言:转变陈旧观念:主动摒弃“输液好得快”的误区,理解输液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治疗手段。
信任专业判断:与医生充分沟通,尊重医生的治疗方案。如果医生认为不需要输液,应给予充分信任,而不是主动要求“挂水”。
减少一次不必要的输液,就降低了一份潜在的风险。提高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规范使用率,是现代医学迈向更安全、更精准、更高效的重要一步。让我们医患同心,用科学的观念和理性的选择,共同守护每一位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犍为县人民医院 黄朝玲
2025年9月22日